葡萄藤結構 / Alain Deloire(Montpellier SupAgro教授)

by Rex Ting

葡萄藤結構是培形系統(training system)的成果,培形包含了修剪(pruning)藤架系統(trellis system)。栽種的幾何原理,是葡萄藤結構的一部分。

影響葡萄藤結構的要素有:

– 一個品種的生長方式

– 土壤(組成、深度、細菌活動)

– 對於嫁接或未嫁接的葡萄藤來說,假如地下結構要被納入的話,需考量根部系統(組織形態、深度)

植冠管理(canopy management)與藤架系統(若有的話)有助於優化:

a. 曝於日照葉片區域 / 產量的比例(每株葡萄藤或每平方公尺)

b. 曝於日照葉片區域 / 遮蔽葉片區域的比例(植冠的寬度:0.3-0.5公尺最理想)

c. 主要新梢(primary shoot)與從屬新梢(secondary shoot)的比例(與葡萄藤水分與礦物狀態有關:從屬新梢的發展(即「側生」(lateral))主要依據葡萄藤的水分狀態)

d. 坐果區(fruit zone)的微氣候(microclimate)

換句話說,當葡萄農採用規模大的培形(單一或雙邊Curtain、Lyre、VSP⋯)或規模小的培形系統(Gobelet、Palmette⋯)時,同時需選擇種植密度,這決定了每公頃葡萄藤的數目。

一般而言,規模大的培形系統連結低種植密度,規模小則對應低或高種植密度。這主要取決於,由萌芽前至採收後生長季的可用水分。

規模大的培形系統,採用於葡萄園水分平衡呈正向(土壤含水量 x 降雨)的產區,或是被灌溉的葡萄園。有著恰當安排好關連的葉片日曬區域(考量一下平均值:一公斤的葡萄要徹底成熟,需一平方公尺的曝曬葉片區域)之可能性,規模大的培形能達到高產量。也因植冠所占的面積,種植密度跟著低(平均每公頃3,500-5,000株葡萄藤)。

旱地一般採規模小的培形系統,並以低密度的方式種植。倘若能獲取水分,規模小的培形系統是可能採高種植密度的(平均每公頃6,000-10,000株,甚至更多!)。

如何推斷葡萄園的種植密度?

這依據葡萄酒產區(氣候 x 土壤)法規(葡萄園欲採用的AOP)

就日照接收與相關的葡萄園蒸騰作用(transpiration)之生理學推論,於第二張附圖呈現。至關要緊的是D / Hf(D:兩列葡萄藤間的距離;Hf:主蔓(Cordon)至植冠的高度)的比例。理想的比例是「一」,但這不常達到。

附圖顯示出,假若比例增加,植冠獲得的輻射熱會因而減少,意即葉片區域與關連產量會同時降低。很明顯地,這指涉葡萄園的蒸騰作用減弱,對旱地低密度的小培形系統興趣,提出了解釋。

Professor Alain Deloire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