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Kanpai的例子,可以看到台灣人的靈活與彈性。氣候變遷大脈絡下,浴火而生的冒險進取,符合那灰燼重生的鳳凰意象。
如同莊主Peter Chiang品飲會上表示:
「整個地區的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。」
當森林野火成了慣例,祝融與酒神開始了爭權奪利。瀰漫煙霧下,葡萄藤展現那堅毅的生命力。不可否認,昔日那洩洪葡萄酒大池(Wine Lake)的忙碌,逐漸轉成短缺的憂慮。除了結果,煙霧污染(smoke taint)由隱憂成了實際的問題。
如Deborah Parker Wong〈污染或風土?〉一文開宗明義提出:該把煙霧歸於風土?或咎於污染?氣候變遷的衝擊,同樣也撼動舊有認知的標準。可以在同個位置解決問題;也可能挪個位子,會不會,就不是個問題?
在那之前,Kanpai,乾杯吧。
蝸牛系筆記:
“Aki No Moro” Chardonnay 2018
綠色與柑橘水果為主體,些微木桶賦予如香草與煙燻韻味,隱約的起司、餅乾與粉筆,帶出點茴香。殘糖突波,中段後和諧的苦酸交融,尾段帶出木桶滋味。
“Hi No Tori” Rosé 2018
採用普羅旺斯常見的直接壓榨(direct pressing),不若放血法(saignée)般過度萃取,雖會有果皮浪費的疑慮,卻能展現輕盈新鮮的風格。
淡雅粉紅暈出些橙黃,Cabernet Sauvignon常見的彩椒骨幹,帶出紅色水果與成熟柑橘皮香氣,另有金合歡、石榴與鐵鏽。不甜口感,但帶些許甜韻,中段帶品種草本滋味,酸度帶來輕盈感。
“Mizu No Oto” Pinot Noir 2018
鄰近大洋沿岸的Sonama Coast AVA,這冷涼氣候的新興產區,逐漸證明其孕育優質Pinot Noir的潛力。
紅色水果主體,綴飾著起司粉、乾稻草、煙燻與烤吐司,宛若鹹酸洛神漬。緻密單寧帶來滑順質地,新鮮但有酒精重量感,隱約浮現胡椒辛香滋味。
“Hikari No Hana” Red Wine 2018
一款Claret風格的紅酒,Bordeaux 調配用的Merlot等,來自Napa酒莊間的友誼互換。
Cabernet Sauvignon的個性依舊鮮明,卻帶出更多黑李、藍莓與蔓越莓乾,木桶調性旁襯,一縷薄荷清涼感。口中的濃郁,透顯出單寧的勁道。
“Hi No Tori” Cabernet 2017
Cabernet Sauvignon來自酒莊持有的Meadowbrook Farm Estate葡萄園,Veeder山沉降的冷空氣與海拔,減緩果實的成熟進程,並維持酸度。黏土混雜粗沙淺薄表層,覆蓋著鵝卵石混粉砂底土層。
初注杯的雞蛋花與玫瑰等多重花香,環繞著菸灰缸、煙燻與薑辛香調,帶了點橘皮新鮮感;靜置後,Cabernet Sauvignon青椒草本與黑色水果逐漸清晰,石墨、花生殼與焦糖隨侍發展。柔滑但覆蓋口腔的單寧筋力,中段的花朵與洛神帶些微青椒滋味,尾段乾脆帶微甜感。
“Tsuchi No Koe” Cabernet 2018
Cabernet Sauvignon常有的草本調性,混合黑莓、黑櫻桃與藍莓的黑色水果,煙燻與香灰外廓,夾層粉筆、濕石頭與綠豆蔻。需時間發展與交融,口中各元素的平均交互,浮現單寧框架。